[街坊街里]何國標——守住社區的庶民歷史

油麻地舊區再造計劃討論區

[街坊街里]何國標——守住社區的庶民歷史

文章winnichen » 週二 12月 11, 2012 8:00 am

[街坊街里]何國標——守住社區的庶民歷史

每個社區擁有迥異多彩的生活面貌與景致,構成城市文化的縮影。而街頭巷尾努力認真生活著的人們,都是書寫城市歷史的主筆者,也說不定那些你熟口熟面的街坊,竟會是意想不到的隱世高人。文化葫蘆推出「街坊街里」專欄,發掘社區平凡中的不平凡,希望在歲月無痕中,記錄庶民生活的記憶與精神,願這社會發展與時代風貌的印證,成為城市凝聚與前進的力量。

首期的「街坊街里」,將介紹油麻地老字號泗祥號店主,深藏不露的本土史研究達人——何國標先生。

何國標——守住社區的庶民歷史
在油麻地的生活真切地流過歲月,百年變遷可能也不過是一瞬的恍惚。新填地街上的老字號泗祥號守了百年的歷史印記,如今近在眼前的海岸線推出公里之外,昔日成行成市的船舶木器匠舖全港也僅剩得他這一家。

何國標是泗祥號的第四代店主,是油麻地眾多店舖經營者中再平凡不過的一個。早年經營船舶木器,現在兼做工程用的木制部件,從入貨、銷售到木匠手藝,全靠他一腳踢。與眾不同的是,他還是個不折不扣研究本土歷史的發燒友,工餘時間熱衷栽進檔案圖書館搜羅歷史相片和文獻;或找老街坊尋根問底,考證社區庶民生活的往事前塵;偶爾在報章發表民間史料的新發現,或者為專家權威著作中的紕漏撥亂反正。

「細小的歷史片斷和民間資料很重要,將他們查找與整理出來,起碼算是對消失中的社區有個交待。」一說起他對歷史的興趣,何國標便雀躍得滔滔不絕。

一切從尋根開始
對歷史的關注,緣起於對家族的尋根。80年代的何國標開始熱衷於收集歷史圖集;卻發現自己對祖舖歷史的認識幾乎空白。他跑去歷史檔案館裡找線索:「當時檔案館只開週一至週五,休週六、日。我怎麼走得開呢?唯有叫父親暫時看著舖頭,趁機走開一兩個鐘。」

最終他在現存最早為1927年的《香港商業人名錄》中找到了祖舖最早的檔案記錄,又順藤摸瓜找到當年的業主廣華醫院要來了一份1929年的租單。若從口述歷史追溯,祖舖應有百多年的歷史,「據一個伯父說,因為創辦初時,整個油麻地全是茅寮,只有一座建築物,就是現在的天后廟」。回想這尋根的過程,何國標總覺得樂趣無窮。

從尋根的興趣擴大到研究街坊鄰裡的店舖行業和附近建築,發現這個再熟悉不過的社區,總有欣賞不完的美和說不完的故事。『以前以為天后廟不過是求求其其一間廟,如今知道原來廟前寫著「同治四年」的石獅子和寫著「光绪丙子遷建」的牌匾,都在無聲地訴說歷史,內有乾坤,很有趣味!』

庶民之筆 嚴謹之心
對本土史的醉心,何國標並不為急功近利,甚至沒有系統的研究計劃,一到週日或平日夜晚,只要有空就專注收集整理資料。「可以說很無謂,不是功利,也不為出書、寫論文。只要找到未曾有人問津的史實資料,填補歷史空白,便已覺得很高興。」查閱和收集的資料慢慢積少成多,發現專家和權威也會時常漏洞百出,他去投稿或寫信指正,為的不是挑戰權威,而是要用庶民之筆、嚴謹之心,留下更有說服力的思考與可能,守住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他從2008年起先後在《明報》發表《被遺忘的風光》、《小心輕放》、《暗地裡被砍掉的紅磚屋》、《油麻地戲院 回去回不去》等文章,分別探究油麻地的街道歷史、民生習俗和古蹟建築歷史,亦曾以《照亮四十五載-從「南針製造廠(1928-1973)」說起》一文獲得香港「歷史照片研究比賽」公開組優異獎。「希望用我的研究和文字,讓年輕一代對本土史有更多的認識,也要始終要對權威與專家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不可照單全收——最好的研究都要經過自己的推敲證實!」近年來,何國標更醉心於口述歷史。「口述歷史可以幫檔案歷史一臂之力,兩者又往往互補。當然口述歷史也不可全信,但趁著老街坊還健在,我要爭取每一秒,與時間賽跑。」

理想易追 老店難守
如果說何國標是庶民歷史的補遺者,孜孜不倦地書寫著民間的聲音,那麼仍保留著船舶木器工藝的祖舖,守護的便是油麻地早已遠逝的漁村記憶。歷史建築尚且面臨摧毀重建的厄運,老店則遠比歷史建築更為脆弱。

『每週五朝早一睜眼,就擔心會出「壞消息」!』——週五是政府例行登憲報的日子——「一旦這條老街區被劃下作市區重建新項目,舊樓的物業被凍結,就等於宣判了自家百年字號的死刑」。一個匠工手作的小本生意,用千萬購置新舖繼續生意, 就算有心,也實屬難事。倒是對意料中祖舖行業式微和手藝後繼無人的命運,何國標已能平靜地釋然,「我想再做多十年,那個時候,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個行業已做了四代人,也算對得住油麻地啦!」

值得肯定和寄望的是,在守護本土歷史和文化這個理想上,隨著坊間保育風氣日盛,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為此奔走疾呼,何國標一定不會像張羅這間一人舖的老字號那樣,忙碌得形單影隻。

訪問:吳文正、陳文
撰文:陳文
winnichen
 
文章: 14
註冊時間: 週六 4月 13, 2013 2:08 pm

Re: [街坊街里]何國標——守住社區的庶民歷史

文章winnichen » 週三 12月 19, 2012 2:28 am

登於2012-04-22《明報》通識導賞S07

作者:何國標《油麻地戲院 回去回不去》

戰前,九龍的戲院集中在油、尖、旺,又以油麻地佔最多,有普慶戲院、廣智戲院、大華戲院、油麻地戲院、官涌戲院、光明戲院、第一戲院(後易名「第一新」)及平安戲院。旺角則有砵崙戲院(兩度易名為「勝利」及「麗斯」)、旺角戲院、東樂戲院、彌敦戲院及新華戲院。而尖沙嘴只得景星戲院。全港芸芸戰前戲院,今天只剩油麻地戲院依然健在。

文何國標圖何國標提供、資料圖片

戲院年齡眾說紛紜

這座打從1998 年便評級為二級歷史之建築物,於2009年終獲青睞,立法會財委會批准撥款1.86 億元,把油麻地戲院及上海街紅磚屋一併豪裝,分別翻新成戲曲活動中心及多用途活動室兼紀念品商店,隆重地保留下來。然而,油麻地戲院最基本的身世,像建於哪年,仍是一個謎。歷史專家著作中,提到油麻地戲院何年建成者,有:1.《九龍街道百年》:1920年代;

2.《香港市區文化之旅》:1925 年間;

3.《香江半島:香港的早期九龍風光》: 約1925 年開業。

前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2006 年寫過一篇有關油麻地戲院的文章,資料詳盡,提及戲院建於1925 年。理論上,我們應該相信何志平,一來,他是民政事務局長,應有很多渠道找到文獻檔案以證之;二來,他是油麻地人,童年居彌敦道近文明里,於油麻地官立學校畢業。

不過,在2008 年10 月,香港大學建築保育辦事處為建築署做了一份「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的文物影響評估報告」,報告根據戲院的建築設計風格,推測戲院似建於1920 年代末多於1920 年代中。另外,兩部生產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放映機上之專利登記年份為1927、1928 和1937、1938,似是更有力的證據。由於戲院不能沒有放映機便開業,所以一般記載的「建於1925 年」是人云亦云,而報告則推斷油麻地戲院最早建於1928 年。

古物古蹟辦事處在最新公布的「1444 幢歷史建築物簡要」當中,把油麻地戲院的落成年份定為「約1930年」,連官方至今也不肯定此建成年份。

首播電影無聲《俠盜》

其實, 「油麻地戲院」確是落成於1930 年,同年6 月21 日(星期六)開幕,首齣放的電影是《俠盜一枝梅》,由賀志剛主演,連放兩天。6 月23 日播映西片《仇敵鴛情》, 呂倫居殊Gish Lillian 主演。開業首年, 「油麻地戲院」最旺場電影是1930 年8 月26 日放映的《火燒紅蓮寺》,1928 年在中國拍攝,上海明星電影公司出品,是中國首齣人工加色的彩色電影。早期電影為黑白默片,後來才用人手把畫面逐格填上顏色,變成彩色電影,是為人工加色。《火燒紅蓮寺》的主要演員有鄭小秋(注意:不是鄭少秋)和胡蝶,鄭小秋拍此電影時只得18 歲,胡蝶也只20歲,男女主角都十分年輕。雖然電影的彩色很單調,但由於是第一齣中國彩色電影,所以《火燒紅蓮寺》公映時十分轟動。

「油麻地戲院」開業初年,分日場兩點半,夜場七點半及九點半,票價分別為超等四毫、頭等三毫、二等二毫及前座一毫。除「油麻地戲院」外,同期於1930 年落成的戲院還有「中央戲院」、「官涌戲院」及「長樂戲院」。

從1930 年至1933 年, 「油麻地戲院」放映的全是默片,只靠一位解畫員坐在旁邊高聲講解劇情。至於「油麻地戲院」到哪年才放有聲電影?據何志平的文章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資料,均說成自1935 年開始。這也不大正確。

首齣有聲《世界大戰》

1934 年,是香港電影史上一個轉捩點, 從這一年開始, 有聲電影逐漸普及。「油麻地戲院」亦為了迎接有聲電影時代,1934 年1 月17 日起重新裝修, 為了趕工, 被迫停映日場只放夜場。同年1 月23 日竣工,是日公映首齣有聲電影《世界大戰》。首映當天的電影廣告有以下豪言壯語:「最華貴最廉價的娛樂場所,極美藝極堂皇的電映戲院」「以審美目光改革後超出一切,以摩登依歸刷新後迥異從前」「是半島娛樂劇場之宮,是九龍藝術聲院之殿」遺憾《世界大戰》一語成讖,5 年後真的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0 年代,電影廣告每提到「油麻地戲院」地址,必這樣寫: 「窩打老道即先施公司斜對面」,讀者也會奇怪: 「油麻地戲院斜對面有先施公司?」相信很多老街坊也未必知道。那是先施在九龍第一間支店,1919 年開業,1936 年停業,位置乃上海街346-354 號一連五間舖位,對面為窩打老道的「油麻地郵政局」。先施公司停業後, 原址為「成珠茶樓」、「李金蘭茶莊」及「百好堂熟藥店」。

日治時期,為粉飾昇平,「油麻地戲院」曾一度闢作歌壇。天空小說名家李我當年亦曾在「油麻地戲院」負責板拍和,同台演唱的歌伶有冼劍麗和李德同。

二戰與重建的倖存者

67 年前,「油麻地戲院」幾乎和死神擦身而過。話說1945 年4 月3日中午, 盟軍B24及B38 戰機空襲油麻地西貢街政府船塢(俗稱「水師塘」),卻誤中附近民居,官涌寶靈街多幢民房被炸毁, 死傷無數,其中一炸彈落在「油麻地戲院」旁的水塘,現址為「上海街臨時垃圾收集站」, 該水塘是對面「油麻地抽水站」供水系統一部分。那枚炸彈掉進水塘竟然不爆,但威力也不少, 「油麻地戲院」的金字瓦頂全幅塌下,碎片擊傷不少途人,更重創一位路過戲院的推夜香木頭車女工。筆者家族經營的木店,當年剛位於「油麻地戲院」對面的一幢四層高木樓樓下,盟軍投彈一刻,嗚嗚長鳴,炸彈落地隆然巨響,家人感到整幢木樓不停搖晃,那時以為死定了。

1968 年,市政局曾考慮拆卸「油麻地戲院」,重建成街市,幸最後計劃告吹。「油麻地戲院」能保存至今,全賴幸運之神眷顧。若67 年前的炸彈落地爆炸,或44 年前改建街市方案落實,戲院命運也跟着改寫。

「色」途老馬一張票睇到笑

「油麻地戲院」晚年,淪為日活院線,專播成人三級片,放映時間從上午十點九至晚上十一時,每天連環場放映, 票價40元,即購票即入場,吸引不少「色」途老馬,當年戲院大堂有句口號: 「一張票,睇到笑」。憑黃色電影催谷, 「油麻地戲院」有過短暫的迴光返照,無奈最終亦逃不過結業。

關於結業日期,像落成年份一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1.《九龍街道百年》:1990年代後期;

2.《香港市區文化之旅》:1998 年8 月;

3. 何志平2006 年的文章:1998 年7 月31 日;

4. 「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的文物影響評估報告」: 1998 年7 月31日;

5. 古物古蹟辦事處:1998年戲院落成年份也許年代湮遠,難有文獻證明,但結業年份距今只十餘載,理應很易考據。其實「油麻地戲院」是在1998 年7月31 日(星期五),放映完最後一齣三級電影《同牀2 夢》,便悄悄拉閘,沒公開預告,否則必像「皇后戲院」結業前夕,吸引不少戲迷捧場作別。

結業後戲院便空置下來,筆者每路過也聞到戲院傳出陣陣酸臭。2000年, 「八和會館」有意將戲院變成戲曲場所,另一方面,旅遊協會亦曾考慮把戲院發展為「李小龍紀念廊」。

戲曲中心回憶不再

2009 年1 月, 「油麻地戲院」改建成戲曲中心之1.86億撥款通過後,適逢10 月初粵劇成功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的復修工程正式於同年7月展開,建築署判給「安保工程公司」負責整項工程。1.86 億的翻新費用合理與否,見仁見智。紅磚屋內外結構保存良好,修葺所費無幾, 筆者始終深信:1.86 億足夠重新興建一座新的多層戲曲中心。

整項復修工程,約花了兩年半完成,據建築署資料, 判給「安保工程公司」的合約為1.13 億元。細心檢視今天復修過後的戲院外殼,已不復當年模樣:有67 年歷史的金字瓦頂全幅拆走,換上一批鋁坑;近石籠街的舊戲院建築亦拆卸用來加建後台;說得上真正保留的只有旁邊兩幅牆及正門外牆。本月18 日,復修後的油麻地戲院終於揭幕。筆者十分懷念童年時「掹衫尾睇戲」的日子,當人有三急,不少觀眾腳下踏中不少童子尿,這些也算是油麻地戲院的部分集體回憶。

說到保留價值,油麻地戲院始終不及紅磚屋,前者只不過是拆剩的戰前戲院而已,後者卻是117 年前九龍供水的里程碑!

1980年代戲院晚年漸變為日活院線,專播成人三級片

2000年

結業後一直空置荒廢,經過聞到陣陣酸臭

2012年

復修後改建成戲曲中心,今年4月開幕

座位復修

當年在這列後座位之間,不少孩童就地小解,流水淙淙,蔚為奇觀
winnichen
 
文章: 14
註冊時間: 週六 4月 13, 2013 2:08 pm


回到 油麻地舊區再造計劃討論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