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社區眾生相 | 情尋樂園 | 輪到你講故 | 可持績發展基金 | 得閒飲茶 | 機構介紹 | 茶餘飯後 | 計劃介紹



主頁 計劃介紹 機構介紹 可持績發展基金
社區眾生相 輪到你講故 情尋樂園 茶餘飯後 得閒飲茶



福德宮

在面相中,福德宮位於前額眉中及眉尾上方的部位,顯示福氣與祖德的運程。莫看如今的油麻地總給人社區陳舊、步履緩慢的印象,百年的滄桑起落卻賦予了她從容淡漠的風骨,造就了質樸靈活的個性。她曾是九龍歷史的開端、是香港公共空間規劃發展的先驅,也曾是九龍商業與娛樂中心;如今英雄遲暮的她卻仍是香江畔保留最多老香港風味的街區,而未知的將來更將可能是全新的一頁。


油麻地——九龍近代歷史的開端
眾所週知,英軍從港島上環的水坑口上岸占領香港島,掀開了香港百年殖民的歷史,也是香港近代史的開端。而鮮有人知,九龍半島近代歷史的開端,與油麻地息息相關。

油麻地位於九龍半島西面,19世紀中葉前,這裡還是一個位於官涌出海口的一個海灘。林則徐於1939年九龍之戰后,在尖沙咀和官涌增建兩個砲台,分別為懲膺砲台(即香港水軍總部原址),和官涌砲台(即臨衝砲台,現址為佐敦道佐治五世紀念公園現),並在隨後的官涌之戰中屢獲勝績,却分别被1841年佔領九龍的英軍拆卸或炸毀。戰績與豪情似乎隨戰爭硝煙灰飛煙滅,但至今仍在油麻地看到炮台街和官涌街,街名保存著消失地標的印記,也是悲壯歷史開篇的見證。
(詳見姚松炎教授的官涌之戰研究 https://sites.google.com/site/koonchungbattle/get-started

隨後,從尖沙咀遷移來的居民、艇戶漁民,與不斷湧入此區的能商巧匠們一起,打造了此地最早期的民居與市集,並因聚集成行成市售賣麻纜和桐油的商舖而被稱為「油麻地」。至19世紀70年代,除了有造船相關的貿易(如維修船隻、麻纜、槳櫓、鐵匠及木材批發等),亦有雜貨、理髮、娼妓、鴉片、長生店及米店等商業經營。貿易初顯頻繁,人群熙來攘往,以今天的廟街及榕樹頭一帶為甚。

油麻地——香港公共空間規劃發展的先驅
正如姚松炎和文瀚鋒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1890年代的油麻地填海工程,政府把天后廟與油麻地警署之間的空地劃為一個廣場(Squre),與澳門的前地(Lago),或者義大利的Plaze相似。香港政府不但帶出了廣場設計的概念,更加把街名定為公眾廣場街(Public Square Street)。可惜官員錯把廣場譯為四方(Square),把街名稱為公眾四方街,積重難返。80年代開始改為眾坊街,以正其名。」

同時,垂直於眾坊街的兩條街道在政府檔中亦被稱為Public Road(即廟街)和Public Lane (即現在美都餐室所處唐樓的後巷),名字中着重 “Public” 字眼的運用,可見政府對公共空間規劃的重視。1956年政府更把這個區域優化為公共設施中心區域(Community Centre),在眾坊街以北規劃為住宅,以南則為政府及社區用途,如建成社區中心、公園、警署、醫院、學校等。可以說,油麻地的規劃發展是香港現代城市發展進程中的里程碑。

油麻地——九龍商業和娛樂中心
20世紀60、70年代,是油麻地的黃金年代。上海街當時是往來九龍新界的巴士必經路線。街道兩頭分別接近旺角碼頭和佐敦碼頭,也靠近擠滿漁船的油麻地避風塘,享盡水陸交通樞紐之便,自然成了繁華的商業匯聚點。「好多人以為彌敦道是最旺的,這就大錯特錯了……上海街才是在九龍的華人商業活動中心。」油麻地老街坊不約而同地道出相似的回憶。

油麻地亦是水陸兩相呼應的平民文化娛樂中心,區內戲院、茶樓、歌舞廳林立,休閒生活豐富多彩。而榕樹頭、廟街及避風塘更是平民嘉年華的中心。入夜後在廟街購物、品歎美食、看相賭棋、聽曲觀雜耍,便是最地道的油麻地消遣。而在避風塘吃喝玩樂、聽曲遊艇河,更是另一番聲色味的體驗。

油麻地——最具老香港風味的街區
隨著1970年代香港現代交通的進一步發展與變遷,海底隧道和地下鐵路分別通車,碼頭的地位漸漸被取代。彌敦道則經過不斷拓寬修長,取而代之成為了連接來往九龍及新界各區的主要幹道。隨著土地重建與房屋政策的發展,1970年代後水上人家開始賣船上岸,避風塘也因此式微。如今,英雄遲暮的油麻地存在著人口老化,也有社區基建破舊、經濟發展放緩等問題。

然而,油麻地依然保存著濃濃的「老香港」人事與風味。很多老街坊未曾搬離此區,使很多原來的社區網絡仍能維持,歸屬感與守望相助之情仍能延續。這裡還保留了頗多營業逾五十年的老店,延續著現今社會都缺乏的誠信、堅持、樸實之傳統經商價值;而街市經濟依然生機無限,廟街、露天市集、玉器市場、果欄反映著勤勞的草根階級積極的生活風貌。所以說,這裡散發的老香港風味彌足珍貴,值得令人驕傲、思考與回味。

油麻地——迎接另一個傳奇?
油麻地的前塵往事或許會隨著如梭的時光被遺忘,又或許在舊區的活化與西九的開發中,迎來它另一個璀璨的傳奇時代。廣深高速鐵路香港總站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建設,正在這個地區如火如荼地進行。或許這裡會將成為一個連接中港兩地的重要交通樞紐,或是融會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不禁令人拭目以待。

而油麻地較為低廉的生活成本也吸引眾多來自南亞的少數族裔移民(如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在此住居住和工作,他們大多從事體力搬運,或經營理髮、街市攤檔、食品店、影碟出租等業務,在同鄉相互扶持和油麻地固有的包容精神下安居樂業,帶來油麻地新一代的經濟與文化活力所在。






眾坊街位於油麻地天后廟旁,是香港公共空間規劃的先驅。街道兩旁分別是榕樹頭廣場、社區中心、油麻地警署和醫院等社區設施,可說是城市公共空間設施的中心區域。




榕樹頭以廣場上的十幾棵參天大榕樹而得名,一直是油麻地的地理與社區生活中心。經歷一百多年,榕樹頭始終是街坊聚腳、乘涼、下棋的好去處。




廟街素有平民夜總會之稱,想聽歌唱歌不一定要到大型的娛樂場所,人潮中的歌聲往往更引人入勝。




電影裡的香港往往少不了這些形形式式的招牌,僅憑街上的招牌,遊人可以輕鬆發掘街道的特色。上海街上的舊式招牌,記錄著往昔商業的繁榮景象,例如成行成市的神香佛具店;近幾年來,這一帶則漸漸形成了廚具零售批發的聚集。




美都:美都餐廳有六十餘年的歷史,店內的裝潢美學保留著六七十年代老香港風情。閒時走上一樓靠窗雅座,點一杯奶茶,便能在街景前度過一個悠閒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