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資料 - 社區歷史
蒲崗村與新蒲崗之間     新蒲崗與六七暴動     九龍灣歷史     機場搬遷後的影響     

蒲崗村與新蒲崗之間
數百年來,黃大仙一帶,早有居民聚居。蒲崗村是其中一條村落,背靠蒲崗山。二戰時期,日軍為軍事運輸需要,擴建啟德機場,拆去多條附近村落,其中包括蒲崗村和大磡村等。而鄰近的九龍城,自1914年,何啟和區德成立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向港府申請發展大型住宅項目,於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興建「啟德濱」。1925年,受省港大罷工影響,香港經濟受到打擊,致使計劃胎死腹中。

兩年後,港府先斥資約100萬元購買「啟德濱」第一期的160畝平整土地,闢為皇家空軍基地。及後再斥資270萬元完成原先第二、三期的填海工程,建造民用機場,取名「啟德機場」,並於1930年完成。戰後延長跑道,與清水灣道相交,即現今彩虹道位置,飛機升降時需把車輛截停,那條街道,今天就是位於新蒲崗的「爵祿街」。

戰後,因應航空需求,港府於1958年興建伸出九龍灣海面的跑道。而新蒲崗在50年代尾,為當年港府重點發展輕工業的區域,以往飛機降落舊跑道需借用馬路的一帶被劃作為工業區,還設有住宅區,並以消失的蒲崗村命名為「新蒲崗」。

返回

新蒲崗與六七暴動
60至70年代,香港塑膠花製品暢銷海外,塑膠業急速發展。不少生產工廠設於新蒲崗。

1967年,位於六合街近大有街的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資方向員工發佈多項苛刻的規例,員工與資方談判不果,於廠外進行集會,及後發生衝突。當年警方派出防暴隊介入。事後香港各地工人發起示威及罷工,加上中國文革影響,加劇香港工潮。暴動期間真假炸彈處處,傷及不少無辜市民。事件維持7個月,最終才完全平息。

新蒲崗何去何從

隨着八十年代初開始,本地工業北移,香港工業漸漸式微,加上經濟轉營,工業區亦難免被重新規劃用途。隨着昔日山寨廠林立的新蒲崗徙置工廠大廈和大磡村寮屋區先後清拆,後者將成為沙中線鑽石山站。近年更有不少商業項目發展,首幢甲級寫字樓亦仍興建中。

近二十年,當昔日新蒲崗工廠的熱鬧景象不再,臨近人去樓空之際,不少新興行業,如文化藝術為主的團體和機構,因工廠大廈的實用空間大和租金便宜,陸續進駐工廈,為工業區增添了不少生氣及文化氣息。新蒲崗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新階段中,唯一不變,可能是一些僅存的工廠和文創產業,默默地繼續為香港重新打造引以自豪的「香港製造」本地品牌。

返回

九龍灣歷史
九龍灣,位於觀塘區西北,是九龍半島對出海域,海灣與維多利亞港相連。據歷史記載,早於宋朝,九龍灣至觀塘一帶沿海區域屬鹽業發展地方,由官府管理,稱為「官富場」。直至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的遷海令後,使沿海居民失去家園,該地亦變為荒域。復界後,遷來居民對造鹽不感興趣,鹽場生產大不如前,為拯救鹽業,曾將官營轉為商辦,但鹽業最終沒落。

隨着1954年起,觀塘及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新增的土地逐漸發展成為香港的工業基地。當中包括,牛頭角一帶沿海的工廠,多數以船業等重工業為主;輕工業則有塑膠廠和著名的淘大食品廠房。八十年代中,正當港府於九龍灣繼續進行大規模填海,擴充其工業區用地之時,奈何遇上中國開放改革,本地工廠開始北移,九龍灣工業發展受阻,令它相比鄰近工業區的發展大為失色。

早年區內的大型工業村

「淘大花園」是區內著名屋苑,前身為淘大食品廠房。淘化大同早在清代光緒年間,成立於廈門的鼓浪嶼。淘大英文名字Amoy,即是廈門話中的「廈門」的意思。

淘大於二戰前,先在牛池灣開設香港分廠,開始醬油生產。二戰時,香港淪陷,部份製造工場與配製場遭受轟炸,但由於工廠仍冒險製造食品供給盟軍,戰後受到優待,生產得以迅速恢復。而九龍灣的「淘大工業村」,於1962年落成,工業村內設有宿舍設施。

直至70年代尾,「淘大工業村」土地被地產發展商購入,廠房搬進新界大埔工業村;1987年,原址則建成現今的「淘大花園」。

返回

機場搬遷後的影響
1996年,啟德機場的貨運吞吐為全球第一。由於九龍灣工業區鄰近啟德機場的貨運設施,吸引物流公司於該區設立辦事處及租用工廠作貨倉用途。

自1998年,啟德機場關閉,機場遷入大嶼山,九龍灣工廈漸漸轉型,政府有意規劃該區為商貿用地。區內部份工廠大廈改建為商業樓宇,而東九龍最大型購物中心MegaBox更於2007年在該區落成。近年政府亦將九龍灣工業區易名為九龍灣商貿區,計劃將部份政府部門遷入九龍灣,作牽頭作用。

九龍灣誓變核心商業區

隨着2010年推出的活化工廠政策及2012年成立的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區內舊有生態被改頭換面。九龍灣的迅速商業發展,無疑為原先於工廈中的小廠商和一直艱苦經營的文創產業者帶來影響;同時,亦值得反思的是九龍區能否再有適合的土地和養份給予他們生存與發展的機會;而九龍灣的變遷和發展方向將會為此區,以至香港的未來帶來深遠的影響。

返回